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bob官方网站首页

市农业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泰山茶与乡村旅游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作建议》(政协4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5-18 11:20:18 来源:bob官方网站首页 丨 浏览次数:30次 丨 字号:bob官方网站首页

  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泰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将其列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十四大振兴产业之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措施,在精品茶园建设、加工能力提升、品牌创建、科学技术创新、宣传推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泰山茶产业已成为我市最具活力的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泰安饮茶历史悠远长久,唐朝时就有在泰山种茶的探索,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省才大规模开展“南茶北引”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成功。由于泰山区域属大陆性气候,纬度高、海拔高、土壤肥沃、空气优良、昼夜温差大,在泰山区域种植的茶叶营养积累多,茶芽叶肥壮,内质丰富,茶多酚等保健成分含量高于我省沿海地区和南方同类茶10%以上,成茶以“条索紧细,栗香浓郁,入口鲜爽,耐冲泡”而闻名北方茶叶市场。

  (一)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品质显著提升。一是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种茶地区涉及20多个乡镇50多个村,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达到22个,形成了以泰山、徂徕山周围为主产区,逐渐向周边泰山区、泰山景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等扩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泰山茶年销售干茶510吨,销售额达到3.7亿元。二是茶叶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逐步加强泰山茶质量检验体系建设,鼓励具备一定规模的茶企配备质量检验设备。泰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专门增加了茶叶检验测试的项目,严格的监管和市场抽检使泰山茶企格外的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已经通过有机茶生产认证或转换认证的企业达15家。

  (二)品种步入良种化轨道,产品呈现多元化格局。一是茶叶品种不断改良。目前,我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12000亩,无性系良种率达30%以上,高于全省中等水准。自2011年开始,逐步引进推广了福鼎大白、安吉白茶、中茶108、黄金芽、金萱等良种,大幅度的提升了茶产品产量、品质和产值。建立了泰安市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泰山茶种质资源圃,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30多个(迎霜、安吉白茶、碧香早、平阳特早等),初步掌握了适于我市种植的浙农117、乌牛早、农抗早、安吉白茶、中茶108等8个品种的性状表现第一手资料。二是茶叶种类更为丰富。泰山茶一直以绿茶为主,自2012年开始,山农大茶学系、泰山林科院以等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开发泰山红茶、泰山黄茶、泰山乌龙茶、银针茶等,在茶叶外观形状上也由原来单一的卷曲形发展到现在的卷曲形、扁条形、针形、颗粒形等多种产品。泰山茶产品品种类型呈现出“春绿茶,夏红茶,秋冬乌龙茶”的良好局面。

  (三)综合效益日益显著,品牌影响力慢慢地加强。一是经济效益明显。种植泰山茶前期投入较大,但在第四年投采后能收回前期全部投资,盛产期长达40年以上。一般种植前三年为幼龄茶园,第四年开始步入成龄茶园,每亩净收益在11000元左右。二是社会效益突出。目前全市年产能力万斤以上干茶的企业(合作社)20多家,获得QS认证的企业35个,主要有“泰山女儿茶”、“良心谷”、“碧霞春泰山白茶”、“泰山君子茶”、“茶溪谷”、“那一叶女儿茶”等,均建立了稳固的“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泰山茶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近1.8万多人,带动就业20多万人。三是品牌创建和宣传成效显著。市农业局进一步加大 “泰山绿茶”公共品牌创建工作,“泰山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于2012年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开通了泰山茶网站,省内外十几家媒体参与报道,较好的宣传推介了泰山茶。出版发行的《问道泰山茶》专著,用来指导泰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泰山茶文化宣传,制作完成了“泰山茶之歌”,连续主办了四届“泰山茶展示会暨炒茶技能大赛”,并积极带领茶企组团参加中国茶博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实施一系列泰山茶品牌宣传战略,泰山茶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四)政府管理服务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泰山茶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宣传、发改、财政、农业、科技、质监、工商、旅游等19个部门和各县市区为成员单位。市农业局作为泰山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做好泰山茶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调研调度、宣传推介、发展规划、政策落实、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等工作。二是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按照市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十四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要求,市农业局制定了泰山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个阶段发展目标。各县市区茶叶主管部门,积极做好茶产业的管理、督查、服务等工作。三是人才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泰山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茶叶中心等单位为泰山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茶种质资源汇集引进、良种选育、标准化栽培技术、越冬防护、清洁化生产、工艺提升、品牌创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市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以茶产业和旅业的各要素融合为依托,将泰山茶产业纳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推介、销售活动,加快推进泰山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推出以泰山茶为代表的“泰安四宝”品牌,提升了泰安旅游商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成立泰安市旅游商品与装备行业协会泰山茶专业委员会。在泰山茶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以及在组织研讨会、推介会、交易会和商品评比等活动方面积极发挥“桥梁”及“纽带”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三是邀请专家就泰山文化与泰山茶的融合、泰山茶旅游商品专项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授课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引导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主动使用、宣传泰山茶,推动泰山茶等泰安旅游商品逐步进入景区和大型超市。

  随着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市茶叶生产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品牌影响力较弱。一是品牌意识薄弱。“泰山绿茶”虽然在农业部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但在国家工商局未能注册,地理商标不为政府所有,影响对外推介、包装和宣传。当前泰山茶叶品牌不精,牌子多、名牌少,产品结构类同,日照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日照绿茶、雪青)、名牌产品8家,泰安市茶业没有驰名商标,只有2家是省著名商标。二是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泰山茶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销售手段单一,未能借泰山的影响力推向山东及全国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泰山茶产品主要在我市作为“礼品茶”销售,面对日益增加的南方名优茶的冲击,市场占有率很低。三是泰山茶文化挖掘研究和宣传拓展力度不够。茶文化与大泰山旅游产业结合不紧密,知名度不高,泰山茶的文化底蕴还没有真正发掘出来,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茶礼、茶俗、茶市。

  (二)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一是产业化水平低,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我市茶叶生产企业小而多、多而乱、多而不强。我市茶叶加工企业90多家,有生产许可的仅有35家,每家企业平均带动800亩左右;日照市现有茶园22万亩、加工企业200多家,有生产许可的78家,每家企业平均带动茶园2820亩,是泰安茶企的四倍。小型茶企的加工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研发能力、纳税能力都较弱,造成泰山茶的质量参差不齐,税基培养非常弱,只能靠价格战低价恶意竞争。二是缺乏统一的生产加工一体化标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仍基本靠经验、靠“明白人”现场指导,茶业生产栽培、加工没有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导致茶类产品质量、原料、感观品质等不稳定。三是良种化程度较低。自选茶树良种少,外地茶种引进混乱,且搭配不合理。主打品种不突出,在生产中推广有难度。

  (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茶园种植区大多地处偏远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投资建设茶园的资金不足,影响了茶园面积的扩大和发展。茶叶种植资金占用期长,加工企业个头小,实力弱,且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茶叶基地建设和现代化加工设备更新,基地和加工均处于低层次、低水平运行,难以支撑和拉动整个茶产业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茶园水电路渠、越冬防护等配套设施建设普遍落后,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茶园保障能力不强。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贫困山区,水源相对缺乏,仅靠现有的水利设施难以保证大面积灌溉用水。一些交通道路缺乏有效维护,年久失修,进出通行不便,影响泰山茶大面积发展。三是科研投入不足。在种质资源保存、良种选育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茶园化学肥料减施增效研究、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及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叶清洁化加工关键点控制技术集成研究等方面研究不足。

  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规模、品牌引领、扶优培强”的总体思路,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推动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泰山茶产业化发展水平,把泰山茶培植成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一是基地标准化。通过综合应用设施栽培、平衡施肥、生态防控等现代农业新技术,解决当前泰山茶树品种单一,无性系良种比重低,不利于名优茶开发的问题。重点对茶企业(或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良种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越冬防护和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支持,示范带动全市标准化茶园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高标准精品生态茶园。二是工艺标准化。针对我市泰山茶企“小、弱、散”现状,坚持以清洁化和标准化为发展方向,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提高茶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三是产品标准化。积极采取自主研发或联合攻关形式对泰山茶品质、外形等方面进行加工工艺改良和提升,提高泰山茶品质。

  (二)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实施母子品牌战略。实施“泰山茶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采取泰山茶公共品牌引领,企业品牌跟进,带动全市茶叶销售,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工作,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促进泰山茶文化与泰山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做好泰山茶与泰山旅游结合文章,促进泰山茶文化与泰山旅游文化的深入融合发展。进一步规范泰山区茶博城,提高其影响力;在岱岳区建立集泰山茶文化宣传、加工、品茗、旅游、销售于一体的泰山茶市场,打造成知名的泰山茶旅游景点,进一步促进泰山茶与泰山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三是宣传推介。将泰山茶纳入泰山旅游宣传规划,积极组织泰山茶展团参加全国茶叶博览会及省内外茶叶生产交流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泰山茶品质鉴评会、泰山茶春季茶园管理与加工技术培训班、泰山茶博览会与炒茶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泰山茶企业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开展广告宣传,进一步提高泰山茶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建立质保体系。一是建立生产标准体系。委托山农大、泰山林科院等科研院校起草泰山茶地方生产标准,建立完整泰山茶地方生产标准体系,规范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全面推进泰山茶标准化生产。二是开展产品认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防控,进行“三品一标”、“SC(QS)”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安全水平。三是质量保证。制定茶叶生产加工有关制度,定期进行检测抽检,逐步实行产品追溯制度,确保茶叶生产及加工品质量安全,提升泰山茶品质及美誉度。

  (四)增强科技支撑。一是做好整体规划。立足资源实际,完善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究。加强与驻泰科研院校的合作,搞好科技立项和申报,积极组织开展泰山茶科研攻关。二是加大优良茶种选育力度。通过引进筛选茶树良种,确定适宜泰安种植的茶树品种,建设完善泰山茶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和泰山茶种质资源圃。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服务。加强对茶园和茶企业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与服务,推广泰山茶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大力开展培肥地力、平衡施肥、增强树势、提高原料质量,从源头上抓好泰山茶。

  (五)做好泰山茶和乡村旅游的结合文章。一是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通过构思不一样的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进一步给游客树立泰山茶品牌意识。以“茶文化美食”主题,举办茶宴(茶点)品尝节,推出一批茶餐饮特色宴会、菜肴和茶点,吸引游客到茶餐饮特色店用餐消费;以“茶艺交流”主题,举行茶艺交流活动,为茶艺爱好者提供茶艺交流的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主题,向中外游客介绍、展示、品鉴包括采摘、炒制在内的中国茶艺文化;以“茶文化专题游”主题,设计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茶文化寻踪游、茶道寻源游、茶文化工业游、都市茶馆游、农家茶馆游等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通过这一些主题的设立,使游客在这其中逐步理解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二是提高茶文化旅游服务产品的文化内涵。努力挖掘旅游服务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提高茶文化旅游区内导游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媒介作用,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较完美地传递给游客。 三是充分挖掘乡村历史背景和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通过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加强茶专家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切实挖掘文化市场需求。四是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和推销茶文化旅游。农业部门与旅游及旅行社加强合作,不断推出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和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宣传手册、光盘等传媒手段,主动将泰山茶融入旅游市场,积极引导潜在客户;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关推介会等向公众介绍泰山茶的产品和线路;组织茶文化专家、学者及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公益营销,以“名人效应”来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