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bob官方网站首页

林业局:林草建设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发布时间:2024-05-19 02:12:12 来源:bob官方网站首页 丨 浏览次数:32次 丨 字号:bob官方网站首页

  我国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山,山区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70%,南方山区是一块宝地;二是草原面积大,北方牧区40多亿亩,南方草山近10亿亩,构成畜牧业的强大生产基地;三是贫水,北方缺水问题尤甚,山区严重干旱;四是黄河下游广大平原分布多条黄河故道,沙化严重;五是几条大河下游是广大农业区,也是主要的粮棉油主产区。

  我国天然形成的山区、牧区、农区,应相互支持,相互协调,不可偏废。山区和牧区应大搞林草建设。林,主要是生态产品和林特产品,木头是副产品。应实行草本粮棉油与木本粮棉油并重的方针,以保证众多人口的食物安全和出口创汇。在这里,林业的概念与原来的提法大不相同。草,也有新内容,即以饲料桑和豆科灌木为主的灌丛草地。灌丛草地种苗丰富,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收效快,还能增加绿色植被。用这种模式建设山区和牧区草场,发展畜牧业,既富裕山区和牧区,又可减轻农区畜牧业的压力,减轻饲料粮压力(约占粮食产量的1/3)。

  农区除积极经营粮棉油生产保证供应外,由于压力减轻,可以腾出部分耕地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黄河下游沙化严重地区,开展林间经济,这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模式。

  三大区域发挥各自的特长,农民都富起来了,全局就活了。

  这是人们现在的认识和想法,而且只是部分人的认识和想法。总结历史的经验,我们一定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逐渐转到这种模式上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工业和实现现代化要求农业保证粮食供应和为工业提供建设资金。因此,除了农业区全力发展粮食生产外,山区也毁林开荒生产粮食,牧区也一样。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牧,算是纠正了这一做法。但山区、牧区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并还有其他原因)。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危及江河湖库和农田。按现在的治理速度,现在的流失面积要100年才能治理完。牧区荒漠化严重。这个损失无法计算,后果严重,山区、牧区成了扶贫对象集中的地方,既不能保障农区又不能提供较多产品,甚至不能自给,使农区的压力更大了。

  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水肥供应已达极限,持续不断的增加的粮食供应任务实在难以完成。前几年农业专家们提出紧缺资源替代战略,即发展草食畜牧业以减少饲料粮生产,不仅杯水车薪,也未见行动。现在,新问题又出现了。一是我国出现酸雨区,占国土的1/3以上,酸雨区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现在还未仔细算账,但对农业的影响肯定不小。二是我国七大河流三成左右的河段是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灌溉了。三是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已占到所有耕地的1/5,即3亿多亩,不仅影响粮食产量,更影响粮食质量。

  而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是最大的问题,农业部主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中的100个典型,没有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的确,群众没积极性,怎能持续发展呢?

  当我们未解决吃饭问题而破坏了山区和牧区,造成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北方荒漠化和南方石漠化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和农业都陷入困境时,我们不得已重新思考复旦大学教授张薰华20年前提出的新理论。

  张薰华教授在《生产力与经济规律》(1989年出版)一书中,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林、农、牧、渔、副排列次序的新理论,认为林是人类生存问题,农是人类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坏了人类将难以生存。我看到这一个论断后十分赞同,并写了文章加以鼓吹,还认为它将在农业战线引发一场思想革命。当时,我觉得我国面临紧迫的生存问题,还有经济建设中的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问题,农业方面的小农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但我的判断错了,这个新理论受到了冷遇,被封杀了。时至今日,它仍是一种观念形态存在书本里和一些刊物的论文中。

  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生产第一线的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能会在实践中运用它。据我所知,山东省齐河县就是在全县范围内实践这一理论的典型例子,虽然他们并不了解这一个理论。2003年以来,齐河县农民自己投入建设了85万亩生产林,创造了林农牧结合的新模式。据称每年亩均蓄积木材3.5立方米至4立方米,每立方米800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农民人均大约增收5000元。由于几家林业公司牵头,全县形成林业产业化,又促进了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形成“林粮棉菜桑,菌药牧工商”十大产业格局。很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得到非常明显改善,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在齐河留下5条故道,占全县总面积的50%,沙层厚度由10米到20米不等。过去那里“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找不到路”;现在,绿色让那里“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人们的信心大增,各项生产事业蓬勃兴起。

  齐河经验证明了张薰华教授的论点。河北省曲周县发展林间经济的经验,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理论。该县有20多万亩林地资源,近年来全力发展林间经济,在做强做大林业后续产业的同时,使土地综合效益成倍增长。目前,该县林间经济已发展到1.8万亩,亩年均收益5000元,是林、粮、棉、菜等单一种植模式的2倍到3倍。如果20多万亩都利用起来,一个县的经济也就活了,就业范围也会大大增加。

  所有绿化模范县的经验,都值得总结和推广,这是我国最宝贵的实践经验。

  林间经济内容丰富,从业务部门讲,矛盾重重,无法管理,种花、养蘑菇、养鸡、养兔、种药材……分属各家管。从农民讲,什么矛盾也没有,能经营什么就经营什么,收入都归自己。管理部门为何需要作茧自缚呢,不能放手让农民自管吗?这实在是一门大学问,又是当前政府部门分割的一大难题。

  森林本身既有生态作用又有经济作用。如果能充分的发挥森林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令人想起王维在“桃源行”中的两句话:“远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张薰华教授的理论给林草兴邦论增加了理论色彩。大搞林草建设,实际就是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北方荒漠化问题和南方山区的石漠化问题。这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它解决的首先是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

  由于张薰华教授的理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强国、富民结合起来,因而又是生态经济理论的生动实践。在国家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大农业发展的策略,把林、农、牧、水各方面工作协调起来,克服了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克服了小农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

  这样做,涉及许多部门和地区,当然也涉及许多学科和枝术,综合性极强,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复杂,难度当然很大。特别是山区、牧区,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大系统。不用系统工程的方式分析研究,是找不到科学解决方案的。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所幸的是,根据钱老的建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在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林业、农业建设问题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还编了系统工程丛书,这次可以用上了。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组织几次大讨论,统一认识;组织一个研究机构,做好大行动前各项准备工作和有关联的资料集中、研究、处理工作;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负责组织这项重大任务,并长时间坚持下去,及时解决难题。这是一项长期的攻坚战,遭受长期破坏的广大山区和牧区,要建设好并重振雄风,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没有捷径可走?有,就是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找群众中的能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