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bob官方网站首页

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发布时间:2024-05-18 09:58:41 来源:bob官方网站首页 丨 浏览次数:24次 丨 字号:bob官方网站首页

  习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这不单纯是对东北地区提出来的,对全国别的地方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学术界就展开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讨论。在国家政策层面,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最初主要是针对全国垦区提出来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大型农产品基地。习9月8日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进一步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

  从字义上看,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与大农业的组合词,它是现代化农业与大农业有机结合的整体。现代化大农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主攻方向。如果没有现代化大农业,就谈不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总体上看,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演进概念,其内涵丰富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现代化大农业本质上是现代化农业。早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所谓现代化农业,就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之逐步达到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其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大农业并非对小农户的排斥。顾名思义,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大农业。这里所指的大农业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看,大农业是指大规模农业。基于这种狭义理解,一些学者将大规模、大组织、大农机、大水利等看成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特征。从广义看,大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核心,跨越行业边界、开放式的大产业。它不局限于种植业,是包括农林牧渔业及其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有机整体。现代化大农业是践行大农业观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大规模农业只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种类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现代化大农业是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对于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而言,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林草业、畜牧业和渔业,还包括产前的研发技术、品种繁育与推广、水利建设、农机生产与销售、农资储备与供应等,产后的烘干、储藏、运输、加工、营销与进出口贸易等,由此形成一个与农业发展有关、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庞大产业体系。可以说,大农业是对农业及其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高度概括。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农业产业体系,这也是当前我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核心所在。

  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地域分异明显,各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行多元化模式。既有像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垦区那样的现代化大规模农业,也有别的地方适度规模的现代化大农业,还有城市地区的现代化都市大农业。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为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别的地方同样需要践行大农业观,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快速转型,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直增长,结构日趋多样化。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小农业观逐步被现代的大农业观所取代。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白准确地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12月28日,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大农业观念到大农业观,反映了我们对农业发展的理念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的大资源、大产业、大生态、大空间格局。

  构建面向全部国土的大资源格局。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中等水准的40%。根据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除了19.14亿亩耕地,我国还有3.02亿亩园地、42.53亿亩林地、39.64亿亩草地和3.54亿亩湿地。此外,我国山地、丘陵和水域面积广阔,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水体农业潜力巨大。要满足国内日渐增长且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就不能单纯把眼光局限在传统的耕地资源上,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好各种农业资源,尤其是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面向全部国土构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大资源格局。

  构建纵横向融合的大产业格局。产业融合化是当今世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的传统思维,采用工业化理念、现代科技装备和营销技术、多样化商业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纵横向全面深层次地融合和一体化。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加工制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只有通过这种纵横向的产业融合,才能推动形成现代化大农业的大产业格局。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格局。农业虽然是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来源,但它并非一定就是绿色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需要按照农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生态格局。既要全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新模式,又要加大对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改造,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使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绿色低碳农业转型。

  构建立体式发展的大空间格局。早在1990年,习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就将大农业界定为“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从立体式发展的视角,构建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大空间格局。一方面,依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戈壁农业、沙漠农业和城市农业等,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资源,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种养和综合经营,全力发展立体农业,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立体复合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已确定进入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并把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乡村本业的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充分的发挥其支撑引领作用。在扎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保障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尽快将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产业,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农产品消费量和需求量巨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个任务。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同样需要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多措并举有效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目标冲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单位面积和单位产出的粮食收益较低。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显然无法有效破解二者之间的目标冲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因地制宜推进包括适度规模和大规模在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粮食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将有利于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目标冲突。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一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其核心是按照规模化、科学化、智慧化、社会化、绿色化、品牌化的要求,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从规模化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小田变大田”等经验,采取流转、托管、入股等多种方式,有效破解土地细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从科学化看,着力加强农业全产业链的科学技术创新,加速良种培育和推广,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逐步的提升农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科技贡献率,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从智慧化看,突破传统的农业机械化理念,适应AI和信息化的需要,促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层次地融合,全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和智慧化。从社会化看,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根据自身的需求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打造全程全域覆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从绿色化看,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力发展生态化的农业新模式,加快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改造,促进农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从品牌化看,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农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培育及互动,强化地标农产品保护和管理,推动品牌兴农战略有效实施。

  将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关键是构建以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大产业。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按照农业产业链条纵横向融合和一体化的思路,构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大产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目前,有关部门和各地正采取建园、构链、组群的方式,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建设,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大产业提供了重要载体。各地因发展模式不同,其发展现代化农业大产业的路径也是有差异的。对于人均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要依托大基地、大企业促进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人均耕地资源较少的地区,要依托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融合推动大产业发展。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