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bob官方网站首页

农林牧渔:整合提升龙头估值推荐评级三只股

发布时间:2024-05-18 09:41:46 来源:bob官方网站首页 丨 浏览次数:34次 丨 字号:bob官方网站首页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新农村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从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光明坦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农业类上市公司将会拥有更加良好的发展预期和政策扶持。

  最近一个月我国猪肉、鸡蛋等基本农产品价格呈现大幅攀升走势,主要是由于短暂的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出栏期半年)和鸡(出栏期三个月)的饲养量下降导致目前的猪肉、鸡肉和鸡蛋的供应量出现了下降,从而引发了短期内因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快速上涨。

  投资建议:对比美国和全球主要长期资金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估值明显处于偏高的境地。由于我国是新兴长期资金市场,以及在以前股权分置的特定环境下,上市公司做强企业的欲望没有成熟长期资金市场强烈。现在股权分置完成之后,未来农业类公司的业绩也会得到特别大程度的改善,因此用国外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来评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目前的静态收益实不足取。鉴于此,考虑多重因素,对目前农业类上市公司持中性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对“三农”问题以一号文件的方式表达,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格外的重视。通过人民网的资料显示,我国关于“三农”的历年一号文件如下: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从1978年以来,农林牧渔总产值保持着稳健增长的态势,最近几年有加速上涨的趋势,另外一方面,农林牧渔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却是年年在下降,说明我们国家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

  每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保持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未来这种趋势还没有正真获得改变的迹象。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长,改变了过去粮食产量不能连续增长的历史规律,在我国全力发展农业,以及我国提高粮食收购价的环境下,未来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趋势能够获得保证。

  最近一个月我国猪肉、鸡蛋等基本农产品价格呈现大幅攀升走势,主要是由于短暂的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生猪(出栏期半年)和鸡(出栏期三个月)的饲养量下降导致目前的猪肉、鸡肉和鸡蛋的供应量出现了下降,从而引发了短期内因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快速上涨。

  另外一方面,饲料价格不断走高,直接提高了家禽的养殖成本,进而压制了农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据农业部调查,以出栏一头猪为例,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长40~50元,而且,一季度我国畜牧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价格指数上涨约11%。

  由于最近相关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很大程度上的冲抵了饲养成本的上升,提高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养殖规模容易快速扩大。其中,因为养鸡的周期是3个月,而养猪的周期是6个月,下半年鸡肉和鸡蛋的供给量会快速提升,进而平衡最近的供求关系。

  而且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到2010年,全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38%。

  发展指标有:肉类、蛋类和奶类产量分别达到8600万吨、3000万吨和4200万吨,年均分别递增约2%、1%和8%;饲料产量13100万吨,产值3400亿元。这份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生产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地增强,畜牧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加速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雏形,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确保这些目标实现,规划确定了“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力发展饲料工业、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构筑饲料和畜产品品质衡量准则体系等方面内容。总而言之,在能预见的半年内,鸡肉和鸡蛋价格将会稳中有降,逐步回落至今年3、4月份的价格水平。猪肉由于养殖周期长,不可控制因素较多,在未来的半年之类,价格会呈现出稳中有涨、涨幅有限的格局。

  :本频道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本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