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bob官方网站首页

农村产业体系-智汇三农

发布时间:2024-05-18 09:43:09 来源:bob官方网站首页 丨 浏览次数:38次 丨 字号:bob官方网站首页

  农村中产业的组成状况,即农村产业部门的种类及各自所占有的份额,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亦称“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体系三个层次。

  农村中产业的组成状况,即农村产业部门的种类及各自所占有的份额,包括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亦称“”)和农村产业体系三个层次。种植业结构以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绿肥、蔬菜、瓜类作物各占的百分比表示;是以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在或农业就业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农村产业体系则是通过社会总产值中或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部门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体系时,通常使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术语。流行的有三种划分法:①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与矿业称第一产业;制造业与运输业称第二产业;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业及服务业称第三产业。②农业、林业、渔业与水产业称第一产业;矿业、建筑业与制造业称第二产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及公务称第三产业。③农业、渔业、林业与采集业称第一产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和自来水、运输业及通讯称第二产业;贸易、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家务、职业服务和政府、国防称第三产业。中国的统计分类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属第一产业;矿业、工业、建筑业属第二产业;运输业、商业及服务业属第三产业。

  世界演变趋势是:①在中,种植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畜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牧业产值构成中,畜牧业已经接近或超过了种植业。如1983年,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之比为50.1∶49.9,法国为46.3∶53.7,英国为39.2∶60.8,联邦德国为31.2∶68.8。合理的,应有利于增加人们食物中动物蛋白的比重,提高土地、劳动力、资金及副产品的有效利用率,创造各生产部门之间良性物质循环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抵抗自然灾害及其他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②在农村产业中,农村工业,特别是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有很大发展。它的好处是:促使初级产品增值;就地扩大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有利于初级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社会财富,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费用;促进的发展。③拓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包括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培训、教育在内的第三产业。这种非农产业在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也逐渐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如1970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非农就业人口比重都介于25~45%之间。

  中国1978年以前,种植业在中占非常大的优势,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又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80%;林、牧、副、渔比重很低;农村工业只是在1975年以后稍有发展;服务业更是微乎其微。这是一种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化的(表1)。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产业体系过于单一化的状况,除了人口多、耕地少、粮食紧缺这一客观原因外,还与在政策上没注意利用多种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不管条件如何,一律以粮食生产为主,以致到处出现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围海造田的现象,使得不到合理规划利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反过来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积累水平及收入水平的提高。1978年推行改革以后,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已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产值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上升(表2)。

  表2 1980~198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 (包括村办工业,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在结构中,农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村工业、运输、建筑及商业都在上升(表3)。

  表3 1980~1986年中国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按当年价格计算)

  总目标是:逐步由种植业为主向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第一层次的调整,即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结构调整非常容易,所需投资不多,技术方面的要求不高,经济效益大,而且能很快见效。第二层次即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的结构调整比第一层次为困难。因产品以多年生动植物为主,投资大,回收期长;饲养栽培及操作技术方面的要求高;风险大,产品易腐,难运输,要求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及时服务。但是,这个层次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远超于第一层次的调整。第三层次即农业、农村工业及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则更困难些。它要购置设备及修建厂房、仓库、基础设施等,投资大,技术方面的要求高。但是,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会很高,它为农业所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直接推动并保证第一、二层次产业体系的调整。一般说来,三个层次的调整需要结合进行。

  调整,要在深入做出详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兼顾多方面的要求:要着眼于人们对各种各样农副产品的需求;要能保持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保持生态平衡;要能保持产业部门的规模、发展速度和资源条件之间的平衡;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总之,要使整个不论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上,都能保持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调整产业体系受当前经济条件的制约。从根本上讲,农村多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生产水平决定的。因为只有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将一部分原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用于其他产业部门,而且这部分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多少,也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

  发展农村多种产业,直接间接不能离开土地。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应充分的利用荒山、荒地、水面,实行集约农业技术体系,以弥补非农产业占地造成的损失。建立新的农村产业部门,在资金不宽裕的条件下,要十分重视选择好起步产业,实行多种资金融通形式,积累和筹集必需的资金。价格是影响产业体系能否加速调整的重要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不论通过市场采购或国家合同收购的产品,其价格都要能保证各个产业部门获得大致平衡的经济效益。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农村多种产业的积极性,除全民及集体经营形式外,允许个体以及多种多样新经济联合体经营,实行多种成分、多种形式、多层次经营的方针,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技术服务)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